后现代转向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后现代转向电子书籍推荐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后现代转向》一书是对整个后现代主义文学、文化的理论概括与解析。“后现代主义”从被人唾弃到如今炙手可热,经历了什么?后现代主义批评第一人伊哈布·哈桑教授在本书中对整个后现代主义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梳理,从原始概念到理性阐发,从前瞻性观点到回顾性判断无所不包,集合了哈桑教授三十年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文化的研究成果。
此书内容丰富、理论前卫、资料翔实、角度多元,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文化进行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开掘,而且书中多变的版式、字体也与其研究对象相呼应。全书有10节,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序幕”包括了第一章“沉默的文学”,主要描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发端及发端之前的种种文化铺垫。第二部分“后现代主义概念”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通过对纷繁万象的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辨析,确定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内在不确定性”。第三部分“后现代文学和批评”则包括了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例举、评析了最重要的代表作(既有文学的,也包括批评)与代表性人物。最后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尾声”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则主要对整个后现代主义当今的发展状况作了评述,并对其整个发展过程作了总结与展望。
书籍目录:
总序
译序
中文版序
致谢
引言
第一部分 后现代主义的序幕
第一章 沉默的文学
第二部分 后现代主义概念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一份超批评文献目录
第三章 文化、不确定性和内在性:(后现)代的边缘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概念试述
第三部分 后现代文学和批评
第五章 ( ):《芬尼根的守灵夜》和后现代想象
第六章 批评家即革新家:一条十个定格的超批评
第七章 超传记:批评经验种种
第八章 后现代视野中的多元性
第四部分 后现代主义的尾声
第九章 创造意义:后现代话语的磨难
第十章 回顾中的前瞻
书目
索引
人名对照
作者介绍:
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1925—2015)埃及裔美国人,文学评论家,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校区教授,最早也最为重要的后现代主义研究者之一。两次荣获古根海姆研究基金。代表作有《后现代转向》《当代美国文学》《奥尔菲斯的解体》等。
译者简介
刘象愚,北京师范大学退 休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比较文学与英美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著有:《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比较文学概论》(合著)等;编有《乔伊斯精选集》《爱伦坡精选集》等;译有《文学理论》(合译)、《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这些作品无论怎样片面,都从某一角度说明,事实和虚构必须混淆。 语言更大规模的扩张和世界这幅巨大的卷宗相匹配,相同步,直到有一天现实变成语言的宣言为止。
人文学科中的场、学派和定格很难获得军事上的和经济上的支持,因而都有一种不安全感。于是,它们装出无所谓的样子,对不赞成它们的观点一概不予理睬。实际上,我们正工作(阅读、写作、教书)在分割、瓦解定格中,这样,我们就相互敞开,了解相互的不安,更无须说相互的责难了。
(巴特,《文之悦》)新颖并不是时髦,而是一种价值,所有的批评都是以新颖为基础的:我们对世界的评价不再取决于,至少不再像尼采那样直接取决于高贵和低贱的对立,而是取决于陈旧和新颖的对立。……要想逃脱现今社会的异化,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向前逃:一切陈旧的语言都会立即蒙受羞辱,一切语言在受到尊敬之后就立即变陈旧了。
在他看来,后现代主义既不同于现代主义,也不同于晚期现代主义,实质上是现代主义与历史主义在风格上一种“激进的折中主义”,是通俗与精英的混合、新与引旧的混合。詹克斯在这10年的一系列著述中,从意识形态、风格和设计的角度界定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30种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复杂性、多元性、含混性、象征性、隐喻性、符码性、通俗性、平民性、原历史性,等等。詹克斯将后现代主义与历史、传统以及社会大众联系起来考察的视角对后现代主义向社会与文化的各个层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后现代文化中,科学知识传统的崇高地位和合法性道到颠覆,形形色色的小叙事反倒成为后现代话语的主流,它们互不通约,甚至相互抵籍,它们在种种语言游戏中相互竞争,表现出活力、灵活性与创造性,以版宜的方式充当着社会契约的作用。后现代话语变成了一种“述行性”(performativity)话语,它表明,追求真知,追求共识,追求完整性和有机性已经成为不可能。在后现代话语场上,现代性赖以存在的那些宏大叙事已经成为神话,科学知识和普通知识的叙事形式一样,呈现出多元性、不确定性、断裂性、矛盾和悖论。这就是后现代知识的现状,也是后现代性的基本表征。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后现代转向》一书是对整个后现代主义文学、文化的理论概括与解析。“后现代主义”从被人唾弃到如今炙手可热,经历了什么?后现代主义批评第一人伊哈布·哈桑教授在本书中对整个后现代主义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梳理,从原始概念到理性阐发,从前瞻性观点到回顾性判断无所不包,集合了哈桑教授三十年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与文化的研究成果。
此书内容丰富、理论前卫、资料翔实、角度多元,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文化进行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开掘,而且书中多变的版式、字体也与其研究对象相呼应。全书有10节,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序幕”包括了第一章“沉默的文学”,主要描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发端及发端之前的种种文化铺垫。第二部分“后现代主义概念”包括第二章至第四章,通过对纷繁万象的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辨析,确定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内在不确定性”。第三部分“后现代文学和批评”则包括了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例举、评析了最重要的代表作(既有文学的,也包括批评)与代表性人物。最后一部分“后现代主义的尾声”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则主要对整个后现代主义当今的发展状况作了评述,并对其整个发展过程作了总结与展望。
精彩短评:
-
作者: 陆钓雪de飘飘 发布时间:2018-12-06 01:12:58
哈桑是在地球上最早经销后现代主义的品牌之一,菜单如下:另类形而上学/ 达达主义、反形式(断裂的、开放的)、嬉戏、机会、无政府主义、智穷力竭/沉默、过程/表演/即兴即地表演、参与、反创造/解构、对立、缺场、分散、文本/文本间的、修辞、符号组合、无关联词并列句法、换喻、块茎/浅表、反对阐释/误读、能指、可作为手稿的(作者的)、反叙述/野史、个人习惯语、欲望、变异、多形态的/两性的、精神分裂症、差异-延异/踪迹、神圣的鬼魂、反讽、不确定性、内在性。以上产品各大经销商现在均有销售,旗舰店包括修辞学、语言学、文学理论、哲学、人类学、心理分析、政治科学,甚至神学。哈桑的理念:对后现代主义是接受抑或拒绝是一个取决于学术生活中的心理政治而非文化本身必需的偶然事件。这种心理政治取决于大学人事、权力、人际的摩擦
-
作者: Sarcophagus 发布时间:2015-10-17 21:46:27
生得并不伟大,死得还算光荣。写者欲仙,雾失月迷,读者欲死,桃源望断。一半篇章明确自知至少一半读不懂,另一半篇章模糊感觉顶多读懂了一半。翻译、编校、排版都难度极大,制作尚属精良。译注细碎繁琐但又大大有助于阅读。#要论报菜名,此处1120道菜,而且都有说明哦#
-
作者: RIC 发布时间:2016-06-16 16:26:18
果然最后自己的价值判断还是要落到北美实用主义的传统上去。。。后现代太不可靠
-
作者: 独自退场 发布时间:2019-03-19 03:39:23
哈桑1967——1989论文合集,方向发生了转变,但总体来说,提供了——确切地说是生产了现今通常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悲哀的是,我(们)今天所谈的不都是这些四五十年前人家早已谈论过的东西吗,不仅对象如是,连方式也未能出新。最简单的概括是将后现代界定于11个因素中:不确定性、分类性、解经化、无自我性及无深度性、不可呈现/不可再现性、反讽(多声部、寓言、自我反思、随意、偶然)、杂交、狂欢性、表演性及参与性、构成主义、内在性,而不确定-内在性是其统筹。虽然给出了如此之多的难以界定的界定,甚至在PP184-185列出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照长表,但哈桑还是不可避免地导向了利奥塔所批评的现实主义: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品则是现实主义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主义”,
-
作者: 且渡河去 发布时间:2020-11-14 09:36:41
清理书架发现了去年这个时候翻的书。去年此时还能痛苦而愉悦地读后现代,今年只能跟肖秀荣徐涛抵死缠绵——我曾经是个浪子,如今是个苦情人。
深度书评:
-
笔记:何种野兽,终于等到了时辰,懒洋洋地走向伯利恒来投生
作者:独自退场 发布时间:2019-07-02 06:35:55
哈桑1967——1989论文合集,方向发生了转变,但总体来说,提供了——确切地说是生产了现今通常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悲哀的是,我(们)今天所谈的不都是这些四五十年前人家早已谈论过的东西吗,不仅对象如是,连方式也未能出新。最简单的概括是将后现代界定于11个因素中:不确定性、分类性、解经化、无自我性及无深度性、不可呈现/不可再现性、反讽(多声部、寓言、自我反思、随意、偶然)、杂交、狂欢性、表演性及参与性、构成主义、内在性,而不确定-内在性是其统筹。虽然给出了如此之多的难以界定的界定,甚至在PP184-185列出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照长表(据提示漏了“选择-组合”一组),但哈桑还是不可避免地导向了利奥塔所批评的现实主义: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品则是现实主义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主义”,因为那些折中主义、“一切皆可”或是拼贴混合执行的都是经济消费的功能,这在本书中的一些戏仿篇目中就能看出(其他篇目要好得多,比如第一篇《沉默的文学》即以1967年之同代作家直截了当地阐述和总结了文学与沉默的关系,显现了哈桑作为批评家的敏锐与洞见,埃及裔美国人相比也促成了他视野的开阔),而且未能更深入探究,也无怪乎哈桑最后会走向实用主义。
至于哈桑的行文风格让我想起李劼,原始,直接,粗糙而充满激情,这也是我不太喜欢这个意义上的后现代的原因之一,如同作家在作品中直接描摹自己一样恶心(人称代词往往使用“他”),这样的文本还称不上作品,至多算草稿,而这正是所谓的后现代针对传统的发力点之一,不事雕琢,也不经转化变形——不管有没有根基,转换和变形至少展现了一种过程,一种生长,一种后现代所反对的丰盈,如此可见,我还是倾向于他所分的早期后现代,“弥漫着一种冷静的、散漫的先锋气质”(P355),如此之文似乎和它产生时一样似乎不能久远,而只在一瞬间,即其所言后现代的参与性、无根基与未完成。这种即时性也是哈桑最后走向实用主义的原因之一(当然批评家与作家不同,批评家所要求的不就是即时吗?),当然哈桑区别了罗蒂的实用相对主义与詹姆斯的实用多元主义并倾向于后者,并将他所倾心者命名为所谓一而多、多而一的“新诺斯替主义”:“当其部分以任何明确的关系维系在一起时,世界是‘一’,当其部分无法找到明确的关系相互维系时,世界是‘多’。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精力将不断地形成种种联结体系,世界最终将在这些体系的联结中变得越来越整一。”(P340)虽然哈桑否认作为后现代核心之一的“内在性”中并无宗教因素(内在性即心灵在符号中概括自身的能力,P),也不论所谓新诺斯替主义与诺斯替有多少偏离,但他认为必须使神秘回归倒是颇得我心,今天的世界如此乏味难道不正是因为世界已失其神秘吗?“每一个人都在梦想自己的祖先,以便重新塑造自己。”(P77),而布鲁诺·舒尔茨早就已经走在这条路上了。另外一点认同是,同样反感政治和意识形态视角。这表明我不适合做理论,不能从文学之外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乃至科学等角度加以拓展。所以这方面就显得幼稚,不管怎么说,这些探讨还是不能直接应对到九国来啊,当然不是老凋的“九国没有经过工业社会、哪来的什么后工业社会”,而是,不论以前如此,现在的九国已经重返前现代了,不久的将来,99.99%的九国人都将又哑又残,不能发出一语,大地震时亦无能逃跑。
P.S.书中用了几次的野兽走向伯利恒的意象(如P308)原来是出自叶芝的《基督再临》是:何种野兽,终于等到了时辰,懒洋洋地走向伯利恒来投生。
PP.184-185
-
现代与后现代的特征表
作者:地球明明 发布时间:2016-11-27 15:17:25
看到英文版,草草翻译了一下:
modernity………………………………postmodernity
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玄学/达达派
形式(联结的、封闭的)…………反形式(非联结、开放的)
目的………………………………………行动
设计………………………………………给予
等级制……………………………………无政府
精通/罗格斯 ……………………………耗尽/沉默
艺术对象/已完成的工作 …………过程/表演/正在发生
距离……………………………………… 参与
创造/整体化……………………………深创造/解构
综合体 ……………………………………对立面
在场………………………………………不在场
中心………………………………………分散
种类/边界 ………………………………文本/互文
语义……………………………………… 修辞
反例 ………………………………………语段
从属………………………………………并列
隐喻 ………………………………………转喻
选择………………………………………联合
根/深度 ………………………………… 茎/表面
表述/阅读 ………………………………反表述/误读
所指……………………………………… 能指
可读的………………………………… 可写的
叙述/正史………………………………反叙述/野史
主代码…………………………………个人习语
症状……………………………………… 欲望
类型 ………………………………………突变
生殖器/阴茎 …………………………多形态/雌雄同体
妄想症…………………………………精神分裂症
起源/起因……………………………多元共生/踪迹
原父上帝……………………………… 神圣鬼魂
形而上学………………………………反讽
确定性 ……………………………… 不确定性
超越 ……………………………………固有
-
“后现代主义之父”哈桑,东方的埃及人做了西方的顶级教授
作者:文景 发布时间:2015-12-07 14:30:24
文/刘象愚
文景社《后现代转向》的编辑朱艺来信说,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去世了,这消息听来有些震惊,也让人感到难过。因为大约两三个月前我还查过网页,并没有发现他要走的任何迹象,但现在他却突然去了。同时,我也不能不为他惋惜,因为再过几天就是他的九十大寿,他的亲人和朋友们想必都在为他准备庆贺这个隆重的节日,好在《后现代转向》的简体本修订版已经问世,他或者已经看到,倘若他能再坚持一段时光,就可以迈过九秩大关,在我的印象里,民间的说法好像是,老人迈过这个大坎儿,就能顺利向期颐之年挺进;当然他也许还可以见证自己这本重要著作在大陆发行和流传的更多信息,然而,他却突然不期然地走了,无法挽留地走了,无可奈何地走了。
被誉为“后现代主义之父”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于上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Milwaukee)辞世,享年89岁。
哈桑是美国文学界著名教授,早期提出并阐释“后现代”(The Postmodern)的文学概念,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区别的那张对照表(见文景社《后现代转向》第四章)至今仍常被引用。
哈桑原本是埃及人,1925年10月17日出生在开罗,开罗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先学工,后改学文学。此后在卫斯理大学执教十余年,从1970年开始转到威大密尔沃基校区,从普通教师做到顶尖级的教授,直到1999年退休。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与研究生涯中,他发表了10大几本著作,300多篇论文,还创作了小说,他曾两次获古根海姆研究基金、三次获富布赖特高级讲座资助、还获得美国国家人文基金资助,以及多个著名大学荣誉学位,在世界各地大学讲学,80年代应我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之邀在山东大学等地讲过学。代表作有《后现代转向》、《当代美国文学》、《奥尔菲斯的解体》等。
我见哈桑 脸上总挂着迷人的笑
我和哈桑结识完全是因为“后现代主义”。90年代初我拿到富布赖特基金会资助的时候,正在为台湾的时报出版公司翻译他那本名噪一时的《后现代转向》,已经译完初稿,但书中却有一些无法逾越的难点。这本书讨论六七十年代美国以及西方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各个层面出现的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涉及了二战后西方各种大大小小的文艺思潮和运动,一些术语和概念当时很难理解,查遍各种工具书和参考书仍不得要领。作为译者,只有真正读懂原作,才可能做出好的译品,以己昏昏,当然不可能使人昭昭。于是,为了解决翻译中存在的难题,我带着未完成的初译,向他求教。我去找他时,他已是威大密尔沃基校区英文与比较文学系的资深教授,有个头衔,叫做“威拉斯讲座教授”,据说这样的教授在这类一般的学校是凤毛麟角,拿研究所和系里两份薪水,做研究的工作量比教学的工作量大,主要是给研究生上课。
他和他年轻漂亮的太太莎莉在他们的住宅里接待了我,同时受到接见的还有一位来自日本的女访问学者。他的住宅位于密执安湖滨,四周有大片翠绿的草坪和茂密的松柏环绕,环境十分幽雅,房子是那种两层的小楼,一层有客厅、餐厅、厨房、起居室,二层是卧室和书房,客厅等,书房除窗户外,其余墙壁从地板到天花板矗立着宽大的书架,书架上摆放着西方从古至今的名著,举凡文史哲以及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的大作都可以找到,还有《论语》和《易经》以及日韩等名作的英译本。墙壁上作为补白的还有一些名画。他们夫妇都喜欢古典音乐,家中有很好的音响设备,但却没有一台电视机,他们从不看电视,说那是“垃圾”,除阅读与著书立说之外,就是听音乐,再就是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哈桑为人平易真诚,乐于助人。他谈吐诙谐,脸上总是挂着迷人的笑,和他在一起,开始时的拘谨感很快就烟消云散了。有一件事至今令我感动。我是带着博士梦出去的。当年没有机会攻博,而同学中较为年轻的大都获得了在国外攻博的机会,这个遗憾始终顽固地蛰伏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到他那里去,固然是为翻译,但有没有可能在他名下以最短时间攻取美国文学博士学位?他的回应是相当积极的,这令我既感意外,也大受鼓舞。他说按照我已有的基础,他可以与有关老师协商,免掉我一些常规下必修的课程,并表示愿意帮我找到奖学金,但要想拿到学位,最短也要两到三年时间。我知道,一般情况下在美国大学攻读博士至少要4-5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个期限已经相当优惠了,但当时“南巡讲话”还没有出来,国内留学政策还十分严格,我无法获得学校的认同,也不能失去教职,再次无奈地咀嚼了遗憾的况味。
我忆哈桑 酷爱文学,曾日夜苦读
哈桑知识渊博,他不仅熟悉西方文学的各种典籍,对哲学、历史、宗教等领域也有广泛的涉猎。对东方文化譬如中日文化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和我讨论过周易,他的认识自然比学生们要深刻。他的学识还延伸到人文与社会科学之外,对自然科学也所知甚多。不过更令我钦佩的则是他的勤奋。他酷爱文学,在宾州大学取得工学硕士学位后,断然决定改变原来确定的方向,弃工从文,从40年代末转而攻读宾大的美国文学学位,用五六年时间拿下美国文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谈到自己焚膏继晷,日夜苦读的情形。
他的坚毅和执着也令人感动,他还谈到当初求职时,因英语发音不够纯正被拒之门外的情形,以及在后来的学术生涯中的挫折等,但他却以巨大的毅力坚持下来了。试想,一个自幼浸淫于东方文化中的埃及人,半路出家,撞入西方文化的殿堂,不仅登堂入室,且到达其顶层,不仅做了当代美国文学的顶级教授,还做过国际英语语言文学教授协会理事会主席,这种情形犹如一个西方人要来中国做中国文学的顶级教授一样难。今天当我回顾20余年前,在他的客厅听他用流利且典雅的英语侃侃而谈时,他英俊潇洒的身影、睿智冷静的面容和精力四射的神态始终在我的眼前闪动,很难让人把这样一位著作等身,口若悬河的学者与那个当年来自东方,初出茅庐,四处求职,有明显口音的青涩学子联系起来。
到8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转向》问世之后,引发了较多的争论,此后的一二十年间,以詹姆逊(或译詹明信)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把后现代主义从哈桑的文艺的、审美的偏窄领域带向了社会的、文化的更广阔坦途。哈桑开始专注于游记、自传与小说的写作;而发展了的后现代文论界也在有意无意地无视和疏离他这位早期的开拓者,应该说这种现象不是那么“费厄泼赖”的(可参阅《后现代转向》的“译序”)。好像听到一种说法,哈桑清高,傲慢,不太接受批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对于友好善意的批评他还是持欢迎态度的。在一篇访谈录中,他曾肯定地谈到加拿大著名批评家琳达·哈琴对他那份著名“对照表”的批评。琳达指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照的各项并非只是“非此即彼”(either/or)的关系,而应该是“亦此亦彼”(both/and)的关系。琳达的批评有一定道理,哈桑一方面接受批评,一方面也辩解说,“亦此亦彼”其实是适用于任何事物的,能说这样的辩解一点道理都没有吗?事实上,在某项上,两种主义“亦此亦彼”,而在另一项上可能就“非此即彼”了。
话说回来,哈桑成就中最重要的依然是他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在我看来,他是当今这一常挂在人们口头的概念的早期阐释者中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纽约时报》10月15日发布的讣告说他是“后现代主义之父”。尽管他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已被后来的学者不断发展、修正和完善,他对于后现代这一概念所做出的理论贡献仍会留存史册。我在其讣告的“友人吊唁簿”留了言,“我深信,那些意欲了解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和来龙去脉的读者,必将回到他的书中。”
怀着这样的信念,我祈愿他的灵魂安息,也将在心底珍藏对他的美好记忆。
文章刊载于10月24日《新京报·书评周刊》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10/24/content_604182.htm?div=1
-
郭强谈哈桑:被遗忘的“后现代之父”
作者:文景 发布时间:2015-12-07 14:27:38
来源:辽宁日报
被称为“后现代之父”的哈桑去世了。他是最早开始研究后现代主义,并对其“做出理论概括”的学者之一,20多年来一直在讨论后现代主义,而今在闹闹嚷嚷的后现代主义论争中,他却被遗忘了,就连他的离世,学界似乎也很平静。哈桑提出了后现代转向,最终后现代及哈桑转向了哪里?请看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强的评析。
文/郭强
-
“后现代之父”被冷落
哈桑走了。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首创者,哈桑的离去,带飞了我的心情。这种心情在知识史的沉淀中翻滚着,在知识社会学的田野里奔腾着。
作为一个复杂的文化术语,后现代是一个时期概念,又是一个潮流或运动概念,从分期角度看,后现代主义表示了西方思想文化史上现代主义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从二战之后的50年代起一直延伸至今。首先发生在审美领域,随即向哲学的认知领域扩散,后进入包括人文、社会乃至自然科学等的广大文化领域,它具有不确定性、多元性、含混性、解构性、无历史性、无深度性、主体性的丧失、拼贴和碎片化等特征。
知识创新的时间轴原理表明,一种新理论、新思想和新观点的提出,在第一时间内是要受到攻击的或被置之不理的;在第二时间内被扭捏很不乐意的勉强承认;第三时间内才被承认是首创有价值。哈桑后现代思想的命运也是如此。
《后现代转向》的译者刘象愚曾说:在狭义后现代主义形成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审美后现代主义向认知领域转化,并向广阔文化领域的纵深开掘,哈桑却淡出了人们的视域,在相当程度上遭到了冷落。哈桑对此是心有不甘的。本书在1987年出版时,詹明信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论述,已经获得了绝对的理论优势和学界认可,哈桑被有意无意地放逐到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之外。哈桑的心情谅必是不平静的、复杂的,诚如他自己所说,他是最早开始研究后现代主义,并对其“做出理论概括”的学者之一。 20多年来一直在讨论后现代主义,而今在闹闹嚷嚷的后现代主义论争中,人们似乎忘记了他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做出的贡献,甚至忘记了他在后现代主义讨论中的存在;那时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界走红的正是当年指斥、否定后现代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在知识社会学,攻击抑或巧妙攻击、排斥抑或巧妙排斥、淡出抑或遗忘,正是知识创新或创新知识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我的猜测,利奥塔从知识出发或者用知识砖块筑建后现代主义大厦,可能正是出于知识的后现代主义生存特征。
尽管我理解这一点,甚至全部理解知识生存的后现代主义样式,但知识行动论的命运同哈桑的后现代主义一样的。所以,哈桑死了而我则放飞心情,这就是后现代主义本身。
-
哈桑就是后现代转向本身
后现代转向,不是哈桑的专利,因为许多学者以及生活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行动者,都会看到后现代转向的方方面面,因此以《后现代转向》为名的著作就不止一本。但哈桑的转向还有言外之意。当哈桑的后现代主义在被冷落、被遗忘甚至被嘲弄的背景下,他刻意选择退出后现代主义的论争,转向其他领域。哈桑承认这个无奈的转向不仅是自己的,也是别人的。在我看来,后现代转向包括的内容十分宽广,既有后现代本身的转向,也有从后现代向其他领域的转向。但我判断,哈桑从后现代朝向非后现代的转向,依然在后现代主义的范围内。哈桑可以逃离詹姆逊的后现代强势,但不可能逃离他所生存的后现代时期,转向只是说辞,时代主题具有给定性,这就是知识社会学建构主义的五指山。
哈桑的《后现代转向》不仅反映了他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从现代向后现代转化的历史进程。问题在于:哈桑过多地关注了后现代的现象,而对造成种种新的后现代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的浅尝辄止,未能做进一步深入的理论探讨。佩里·安德森在其《后现代性起源》中清晰地指明了这一点,说哈桑仅仅看到了后现代产生的文化根源,但却“犹豫不决,终于掉头而去了”。是没有了方向还是转向转晕了?
不管什么原因导致哈桑在后现代边沿转悠,都说明哈桑本人所具有的后现代特征,浅尝即止、表面化、浅层化、无中心,转来转去等等。研究后现代者,本身后现代的体验,在后现代的研究成果中一定有所体现。哈桑就是后现代转向本身。谁能逃脱时代变化在自身的印迹呢?我们都在不停地转动中。我们都在后现代的转向中。
-
当下唯一能确定的是不确定
我在社会“根理论”中提出过三个后现代原理:变是不变的、当下唯一能确定的是不确定、差异成为本质。第二个原理在哈桑的后现代转向中明确地照应了。不确定是哈桑思想的核心概念,系后现代转向的基本标志。哈桑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概括为 “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和“内在性”(immanence)两个方面。
我对哈桑这两个概念的解读是这样的:当下唯一能确定的,或者我们在后现代转向中所能感知的属性就是内在性。在哈桑,内在性则代表了心灵在符号中概括自身的能力,也就是人的智性运用符号和语言干预自然、创造自身的能力,它涵括了散布、传播、推进、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交流等重建的欲望和倾向。
那么,当下唯一能确定的是什么?没有别的,确定的只有不确定(性)。哈桑认为不确定性涵括了那些要“解体”(unmaking)的意志、欲望和倾向,诸如含混、分裂、解构、离心、移位、变形、多元性、随意性等。
哈桑在《后现代转向》第三章中提供了对后现代主义一种更具雄心的,也更不同寻常的领悟,把不确定性和内在性或者说内在——不确定性理解为其最根本的倾向。
从不确定性,我们看到后现代文化中那种“变是不变的”时代主题,和那种疯狂的、要反叛瓦解一切的巨大力量,其矛头无疑是指向西方数千年来形成的那套形上思维模式和一切现存的、确立的规范、体系和权威的;从不确定性,我们看到并感受到我们处在动荡的无根之中,看到不确定性疯狂摧毁确定性的狂风暴雨与润物无声的结构张力;从不确定性,我们感知着这个世界处在断裂中,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我们到哪里都是不确定的,我们在不停地转向中。于是后现代主义在我们身上打旋!后现代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都行走在内在确定的不确定性大道上,追寻确定性。
原文地址:
http://epaper.lnd.com.cn/lnrb/20151130/index.htm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不亏(153+)
- 无盗版(544+)
- pdf(94+)
- azw3(289+)
- 内容齐全(575+)
- 经典(92+)
- 无颠倒(118+)
- 图文清晰(122+)
- 无广告(346+)
- 少量广告(595+)
- 好评(600+)
- 下载速度快(474+)
下载评价
-
网友 养***秋:
( 2025-01-14 20:35:31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苍***如:
( 2025-02-03 21:49:06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潘***丽:
( 2025-01-22 09:47:18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薛***玉:
( 2025-02-09 18:01:16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通***蕊:
( 2025-01-12 12:07:58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堵***格:
( 2025-02-06 11:06:56 )
OK,还可以
-
网友 芮***枫:
( 2025-02-08 19:58:53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陈***秋:
( 2025-01-25 17:15:57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居***南:
( 2025-01-28 03:22:29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冯***卉:
( 2025-01-31 16:06:56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喜欢"后现代转向"的人也看了
-
探秘没药花园:十五个真实案件的深度剖析与启示
-
深度探讨:主题领域的演变、理论解析与未来趋势(以区块链为例)
-
公司法律顾问实务指引(第三版)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全面掌握活动运营:从策划到执行的全方位指南
-
考研英语阅读题源II 全集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血小板的重要性与应用:从基础知识到捐献与治疗全解析
-
全面攻略:金融学综合(431)高分指南
-
融合 2022年中通服设计院论文精选集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掌握现代工程图:从基础到高级的全面指南
-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大纲解析:从基础几何到代数入门
- 全面掌握化学知识:从基础到中考实战指南
- 手绘POPQ版插图宝典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探秘越光宝盒:历史、文化与未来的瑰宝
- 圆环物语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探索家庭治疗的奥秘:从基础理论到未来趋势
- 暴风血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说文解字》:中国古代文字学的巅峰之作及其深远影响
- 掌握会计学原理:从基础到前沿的应用与分析
- 心血管麻醉和术后处理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德语经贸文书写作全攻略:从基础词汇到实战案例
- 煤灰化学:从基础到应用的全面解析与未来展望
- 探秘古老地图:从探险家到丝绸之路的奇幻旅程
- 周易八卦释象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年末清仓】Wiley CIA 备考精要(1):内部审计活动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 实施内部审计业务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探索高压电工世界:从基础到实践的全面指南
- 国家金融安全:风险预警与边界构建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珍妮佛·斯科特与巴黎夫人:居家积木艺术与生活智慧》——探索现代生活美学与哲学
- 试题调研第九辑理科综合老高考版第9辑考前50天50题2023新版 MOOK系列 高考试题调研第九辑高三总复习资料书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江西之旅 pdf mobi txt word epub 下载 2024
- 全方位入园指南:为孩子入园做好充分准备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5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5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6分